Posts

Showing posts from 2009
Image
一個小和尚要出門雲遊,但日期一推再推,已經過了半年了,還遲遲不肯動身。方丈把他叫去問:「你要出門雲遊,為什麼還不動身呢?」小和尚憂愁地說:「我這次雲遊,一去萬里,不知要走幾萬里路,跨幾千條河,翻幾千座山,經多少場風雨,所以,我需要好好地準備準備啊。」方丈聽了,沉吟了一會兒,點了點頭說:「是啊,這麼遠的路,是需要好好的準備準備。」又問小和尚說:「你的芒鞋備足了嗎?一去萬里,遠路迢迢,鞋不備足怎麼行呢?」方丈吩咐寺裡的僧人,每人幫小和尚準備十雙芒鞋,一會兒就送到禪房裡來。不一會兒,寺裡的僧人就紛紛送鞋來了,每人十雙,上百的僧人,很快就送來了上千雙芒鞋,堆在那裡,像小山似的。方丈又吩咐大家說:「你們這師弟遠去,一路要經不知多少場風雨,大家每人要替他準備一把傘來。」不一會兒,寺裡的僧人便送來了上百把傘,堆放在方丈和小和尚的面前。看著那堆得像小山似的芒鞋,還有那堆得像小山似的一大堆雨傘,小和尚不解地說:「方丈,徒兒一人外出雲遊,這麼多的東西,別說是幾萬里路,就是寸步,徒兒我也移不動啊!」方丈微微一笑說:「別急,準備得還不算足呢,你這一去,山萬里,水千條,走到那些河邊,沒船又如何能到彼岸呢?一會兒,老衲我就吩咐眾人,每人給你打造一條船來。」小和尚一聽,慌忙跪下一迭聲地說:「方丈,徒弟知道您的用心了,徒兒明白了,現在徒兒就要上路了!」方丈會心一笑說:「一個人上路遠遊,一鞋一缽就足矣,東西太多,就走不動了。人生一世,不也是一次雲遊嗎?心裡裝的東西太多,又如何能走得遠呢?輕囊方能致遠,淨心方能行久啊。」小和尚一聽,心裡慚愧。
Image
11月12日,大同理財在YMCA酒店舉辦客戶講座,我再度粉墨登場,以下是我的演說內容。 全方位投資理財策略 美國小說家馬克吐溫 (湯姆歷險記作者) 曾在作品中幽了自己一默。他說:「10月,是炒股的高危月份。其他危險的月份包括7月、1月、9月、4月、11月、5月、3月、6月、12月、8月及2月。」 沒錯,對於馬克吐溫來說,一年365日都不宜炒股,因為他曾在股海中損手。 看看另一位名人牛頓的經驗吧。他在1720年4月,曾聽說英國將有新政策,這對某家海外公司有利。於是,他學人家買股票,把7,000磅投到此家公司的股票中。不出兩個月,他多賺了7,000磅。他發覺好過做研究,遂再加碼。但12月,英國政府政策有變,這公司股價大跌,牛頓最後倒蝕20,000磅。當年他的年薪是2,000磅。 牛頓遂有以下的名言:「我能計算天體運行的軌跡,卻無法預料人類的瘋狂。」 曹仁超常說散戶在股海的命運100個只有7個賺錢,18個平手,75個輸錢離場。何解﹖又是我們重溫一下投資真理的好時候了。 投資真理(一):時間而非時機 信報最近做了個研究,近日樓、股齊升,買樓好,還是買地產股好呢﹖以太古城為例,若你於2003年低位買入,至今年10月,升值200%;倘若你當年買入新鴻基地產股票 (016),並持有至今年10月,回報是280%。 拉長一點時間來看看吧!20年前太古城約$1,000左右一呎,20年後升幅7倍多。但相比20年前,新地股價升幅達19倍。 時間長的話,股票回報比物業還高。但我們很少聽到有人買地產股賺大錢。反而,很多人因買物業而資產翻了幾番。施永青說得好:「香港人買樓,一住便十年八載,不會太快賣掉。但股票太易賣了,升了20%就走,哪有耐性hold住10多20年呢﹖」 原來太易買賣導致投資時間太短,反而令我們賺得不多。 投資真理(二):資產配置更重要 1986年,美國一群學者發表了一篇論文,叫「Determinants of portfolio performance」。他們研究了91個美國大型退休基金的表現,發現影響基金回報的關鍵因素當中,91%來自資產分佈 (Asset Allocation)、4%來自揀股 (Selection)、只有1.8%來自時機 (Timing)。 原來一直困擾著我們的時機,就是「何時入市好、何時出市好」,只佔回報當中的1.8%,幹嗎要為它而茶飯不思呢﹖更何況根本
Image
領袖的要素 彼得德魯克管理學院在九龍香格里拉酒店搞了一個管理學論壇,講者包括王永平、鄭宇碩、何順文、王于漸、鍾普洋、袁文俊,都是學術界、商界翹楚,份量十足。我慕名而來,學學人家怎樣說管理、講領導。 談到領袖的要素,有講者提出"溝通" (communication)是首要條件,遂引來一番爭論, 我覺得颇有趣。 溝通的技巧固然重要,領袖要有能力把訊息傳遞,要團隊清楚的知道共同目標,要激勵大家朝目標方向進發,亦要明白團隊成員的需要,及疑難所在,不是一個好的Communicator,焉能當個好領袖? 善於溝通,固然重要,但是首要嗎? 希特拉是上世紀最傑出的溝通者,但他把追隨者導向邪惡,算是個好領袖嗎? 是故另一個講者堅持靈魂才是首要,也就是良心、誠信、道德! 領袖本身人格操守的重要,很多書本都有論述。有說領袖良心的指標,就如羅盤上的指針,永遠向北,他們稱之為真北(True North)。也就是不能有半點偏差。一個有誠信,道德高超的領袖,未必能令團隊志氣高昂,但起碼不會走向邪惡。 然而,話須說回來,如董建華之流,是個老好人了,終日朝七晚十一的,都是為了市民的福祉,但這個不善溝通的家伙,口齒也難說伶俐,你會想他當多任特首嗎? 這個爭拗其實意義不大,我認為好的領袖兩個條件都需要有,其他如遠見、 胸襟、 熱情、 紀律,以及個人魅力(charisma) , 都是缺一不可! 看來,好領袖真的不易為。
在報章讀到這篇"Facebook麻煩友12宗罪", 很有趣!  【明報專訊】社交網站Facebook是不錯的溝通工具,但亦可以把你弄得不勝其煩。有人會排山倒海的更新近,有人會未經人家批准便把對方的相片放上Facebook,或不停發出邀請。美國CNN便列出12種最討厭的Facebook朋友。   ■不停報告行蹤的悶蛋 有些人無時無刻更新近﹕「我起了」、「工作很悶」、「塞車中」。也許你有幾百位朋友,但不是人人都想知道你在等巴士。  ■自我宣傳的傢伙 每個更新都是你的網誌文章、你朗讀詩歌或什麼表演,你在人家眼中只是個自我中心的吹牛鬼。  ■朋友王 Facebook用戶平均有120個朋友,社交活躍的可能有300至400個。但1000個「朋友」?除非你是佐治古尼或剛贏了彩票,沒有人會有這麼多朋友。那不過是「扮」裝作交遊廣闊。  ■傳聲筒 「米高積遜死了!!」多得社交網絡,我們不再從電視或新聞網站聽到第一手消息,很多人一在網上看到什麼便貼出來,也會散播很多假消息。  ■私人資訊氾濫者 「Brad正在去買藥膏醫痔瘡」。這些人沒有私隱及禮節觀念,喜歡跟大家分享性生活及身體狀。  ■「文盲」 人人都知道網上世界的文法規則不一樣,但經常錯字連篇只會令你像傻瓜。  ■博同情者 「Barbara今天很悲傷」。自傷自憐引人上釣,甚少是真有壞消息,大多數都只是想引人注意,希望得到關心留言。  ■偷窺者 這些人可能太懶或太小心,總是不更新自己的狀或給你留言。但當你碰到他們時,他們卻可能會提及你在Facebook的一舉一動,原來他們一直悄悄監視你。  ■牢騷王 這些人滿肚牢騷,天天投訴遇到不平事。  ■狗仔隊 你發現有人未問准你,便上載你上周開派對的照片,而你甚至從來沒有見過那張相片﹗你實在不想人家看見你喝得爛醉如泥的樣子。  ■更新近玩神秘 「如非現在,何時?」「你等瞧……」不要自以為神秘,你只是發神經。 ■慣性邀請 有人愛發出大量聯署邀請、遊戲邀請,有時他們會告訴你「關於我的25件事」,又想知道「你是哪位美國總統?」大家也許明白你一片好意,但請停止。別人未必想知道自己性格似哪位總統。我們不能只是朋友嗎?  有線新聞網絡
Image
聽君一席話 - 林文德先生 二月ニ十五日, 難得放晴, 我與好幾位同事約了林文德先生在深水灣鄉村俱樂部午膳。幾位同事在保險業的年資加埋已超過半個世紀了, 在林先生面前, 還是像小孩子般, 乖乖的坐好聽大人說故事。 林文德領導香港友邦十年, 也就是最輝煌的十年, 友邦從保險邁進財富管理, 保險、投資, 以至定存、按揭、企業融資及私人銀行等服務, 從業員都可以一一提供, 於業界可謂無出其右。今天, AIG巨變, 友邦依然屹立不倒, 這與十多年前他奠下的根基不無關係. 初次見林文德, 那是四年多前的事吧! 那時我還在保誠, 林生在百忙中跟我傾談了二十分鐘. 教我印象深刻的, 是他說當年初入友邦, 首要任務是要眾營業總監有個共同的願景, 這才不會各走各路, 浪費了大家的精力. 聞說他曾邀請眾區域總監一起參加外展(OUTWARDBOUND), 年過半百, 無懼上山下海, 教人肅然起敬. 零五年三月, 我加入GIA旗下, 在眾多的場合中, 都見到林生, 只是未有親口跟他說聲謝. 事隔四年, 今天有幸跟他飯聚, 甫見面, 他便喊出我的名字, 六十七歲吧, 記憶力依然強勁. 林生謙稱自己受教育不多, 只是學會少少做人道理, 我說那才是大學問呢!他是潮州人, 十五歲來港, 在父親的工廠打工, 刻苦耐勞. 七十年代, 當眾人聞保險色變之時, 他加入了宏利保險, 從前線從業員做起, 然後建立自己的團隊. 他離開銷售隊伍, 轉為公司領導人之時, 他的團隊已有六十多人, 那時香港宏利的銷售人員只有近百而已. 有這麼彪炳的前線經驗, 無怪公司上下都對他佩服萬分! 我們問到AIG震盪帶來的影響, 他充滿信心的告訴我們, 友邦有的是人才, 只要人才還在, 沒什麼問題需要擔心! 這的確是個很好的答案, 今天的問題友邦一定可以解決, 因為這裡有很多傑出的人, 他們正扭盡六壬, 讓署光再現, 包括林文德先生.
Image
一月初, 紐約人壽某兩團隊聯合到大陸淡水市作策劃大會, 邀請本人作分享嘉賓。說實在的, 我與這團隊的領導人不算相熟, 只是彼此曾是舊公司同僚, 並且是我的大學學兄, 也曾一起參加過某演講課程, 算有片面之緣吧! 但我總認為教學相長, 況且淡水是我的老鄉, 想到會在那邊演說, 多少有點親切感。 昔日在保誠之時, 到不同營業區分享是經常之事, 不是說自己很了得, 而是覺得自己也曾一度想過放棄, 就是透過同事的分享鼓勵而帶來莫大的轉變, 是故朋友邀請幫忙我很少拒絕。 分享自己的心路歷程, 最容易不過了, 但要檢討的話, 還是有很多不滿意的地方。也許我太貪心了, 想說的很多, 結果節奏略嫌快了點, 人家一時間未必消化得來, 說到確立目標及投資氣候之時, 又有點拋書包, 回想起來, 人家團隊臥虎藏龍, 何用你班門弄斧呢?我應該選兩三個重點然後深入討論才是。 經一事長一智, 我當然不會後悔出席了這個活動, 縱然花了一整天的時間, 我也覺得自己學到了不少, 只是勞煩了陪我到來的同事, 還餓了他一整天, 有點不好意思呢。 兩位較新的同業在我演說後到來表示很有共鳴, 我彷彿說中了他現時的處境。這情況經常出現, 因為我很坦白的說出自己當年面對困境時的感受, 太陽之下無新事, 不論是什麼公司, 什麼年代, 總有新人經歷著那種懷疑自己能力的過程, 希望我的故事對他們有點幫助吧!